雜誌簡介: 原刊名:典藏今藝術,自2018年4月起與《典藏投資》合併,起始期數為307(201804)。以關懷當代藝術生態為宗旨,從藝術家及創作、藝術評論及論述、美術史、展演空間、文化政策、藝術市場……等等,都是持續關注的重 要項目。在選樣上,國內藝術生態是我們的終極關懷,由此推衍至華人藝術及國際藝壇的宏觀視野與觀察,也成為實質上呈現的多元面貌,主要的目的,是希望提供 國內藝術人才經驗與學識的累積與傳遞,也希望作為潛在藝術愛好者進入藝術世界的橋樑。
簡介
本期內容簡介
本期主題:回到藝術大學畢業的那一年
------
本次專題的設計理念為:「我重生了,回到藝術大學畢業的那一年。這一世我要____。」靈感取自近年通俗小說(或是短影音)中「重生」敘事的流行語境,試圖讓讀者重新思考:如果再走一次藝術之路,會怎麼選擇?是義無反顧地奔向純粹的創作,還是選擇能獲得更多收入的職涯規劃?
因此,本次專題邀請六位創作者—陳肇驊、張辰申、李屏宜、李杰恩、陳政道與鍾瓊儀——分享在工作與創作之間的協商與取捨。透過他們的經驗,我們希望描繪出一幅關於當代藝術職涯的立體圖像,也思考,在當代「以藝術為業」,或者是說「創作」意味著什麼?而不論身處何種位置,我們又如何持續創作?(企劃/李京樺)
本期主題:回到藝術大學畢業的那一年
------
本次專題的設計理念為:「我重生了,回到藝術大學畢業的那一年。這一世我要____。」靈感取自近年通俗小說(或是短影音)中「重生」敘事的流行語境,試圖讓讀者重新思考:如果再走一次藝術之路,會怎麼選擇?是義無反顧地奔向純粹的創作,還是選擇能獲得更多收入的職涯規劃?
因此,本次專題邀請六位創作者—陳肇驊、張辰申、李屏宜、李杰恩、陳政道與鍾瓊儀——分享在工作與創作之間的協商與取捨。透過他們的經驗,我們希望描繪出一幅關於當代藝術職涯的立體圖像,也思考,在當代「以藝術為業」,或者是說「創作」意味著什麼?而不論身處何種位置,我們又如何持續創作?(企劃/李京樺)
作者簡介
雜誌簡介
原刊名:典藏今藝術,自2018年4月起與《典藏投資》合併,起始期數為307(201804)。以關懷當代藝術生態為宗旨,從藝術家及創作、藝術評論及論述、美術史、展演空間、文化政策、藝術市場……等等,都是持續關注的重 要項目。在選樣上,國內藝術生態是我們的終極關懷,由此推衍至華人藝術及國際藝壇的宏觀視野與觀察,也成為實質上呈現的多元面貌,主要的目的,是希望提供 國內藝術人才經驗與學識的累積與傳遞,也希望作為潛在藝術愛好者進入藝術世界的橋樑。
原刊名:典藏今藝術,自2018年4月起與《典藏投資》合併,起始期數為307(201804)。以關懷當代藝術生態為宗旨,從藝術家及創作、藝術評論及論述、美術史、展演空間、文化政策、藝術市場……等等,都是持續關注的重 要項目。在選樣上,國內藝術生態是我們的終極關懷,由此推衍至華人藝術及國際藝壇的宏觀視野與觀察,也成為實質上呈現的多元面貌,主要的目的,是希望提供 國內藝術人才經驗與學識的累積與傳遞,也希望作為潛在藝術愛好者進入藝術世界的橋樑。
本雜誌收錄卷期
(目前共有156刊)